中國網絡日報網

不用筆墨去争妍 怡情傳承見姿緻——訪赴日辦展的中國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汪鐘鳴

來源:中國新聞日報 發布時間:2024-03-25
分享到:

作為東京中國文化中心龍年開年大展的“‘杖國紫禁,扶桑共月’汪鐘鳴、汪曦凝東京書法作品展”,不負所期,吸引了藝術愛好者及日中兩國民衆前來觀摩。日本衆議院副議長海江田萬裡兩次到訪汪鐘鳴書法展現場,委托汪鐘鳴為他題寫名片,拿出剛剛定稿尚未付梓的新作,請汪鐘鳴題寫書名。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攜手《日本華僑報》在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的展覽現場,對攜一百多幅書法精品赴日的書法家、教育家汪鐘鳴進行了專訪。

緻力傳承 / 積極創新

神、氣、骨、肉、血,缺一不可稱之為書。歐陽詢筆力險峻,顔真卿厚重端正,柳公權遒勁嚴謹,各有所長。汪鐘鳴的書法,超過一個甲子的曆練積累,在繼承歐、顔、柳等大師神髓的基礎之上,注入正氣,可骨鲠,可遒麗,一時力敵千鈞,一時儀态萬方。此次随全球巡展出海的《千字文》作品,集合十種書體,恰是汪鐘鳴深厚功力的集中展現。

一代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早已封神尊聖,後代巨匠宗師争相臨摹。其中的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武定本》,都是受後世學者尊崇的神品。汪鐘鳴所臨《蘭亭集序》,運筆流暢,用氣自然,精緻靈動,疏密停勻,娴熟舒展,全然是一幅比肩真迹的曠世佳作。人生七十,便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甲骨文到金文(即鐘鼎文)到隸書、再到楷行草,汪鐘鳴諸書鹹長,殊為難能可貴。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無論大字鬥方,還是萬言長卷,在汪鐘鳴筆下,字字骨肉均勻,處處點劃溢彩。專訪的話題自然從書法藝術的方法論開始了。

踏着前人的腳步前進,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畫法字法,本于筆。掌握正确的執筆方法,是修習書法的根本。幼年的汪鐘鳴在父親嚴格的要求下,以一種近乎不可能的姿勢練習臂腕之力。手心握蛋,以求松弛;虎口平置一盞注滿水的小酒杯,持之以恒;再用鐵釘穿過筆杆,懸挂銅錢,磨練腕力和臂力。志誠其志,不息其功。随着練習的深入,銅錢從最初的一個疊加至八個,毛筆也用廢了幾十根。少年汪鐘鳴已經達到腕能從臂、指能從心的水平,骨力漸顯。

汪鐘鳴明确指出,如果一定要給學習書法找一條通途大道,那麼,“一個中心,兩個基本,五個到位”,是走近方塊世界的有效方法。米字格也好,抑或田字格、回宮格,都是初學者學習書法的規矩基礎。這背後,揭示出方塊字的魅力,也中庸之道的體現。方塊字,是漢字區别于線性文字的最顯著特點,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脫胎于中國傳統思想的美學精神。米字格,用科學的方法,确定方塊字的中心點,找到對稱關系,形成穩定和諧的間架結構。

永字八法,是對中國書法基本筆劃和基本結構的最核心概括和最準确提煉。“漢天圓地方,群類象形。聖人作則,制為規矩。”書法創作,是在遵循師範的基礎上的創新,而不是标新立異、毫無章法的任意書寫。汪鐘鳴态度嚴肅的表示,“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所謂創作型書法,是對書法根本精神的偏離,并不值得提倡。

杖于朝國 / 彰于海宇

十年前,花甲之年的汪鐘鳴被診斷為罹患肺癌,且已擴散到其他部位。日漸形骸瘦消的汪鐘鳴,拒絕了手術和化療,全身心投入書法創作的世界。寝食之外的所有時間,全部用來寫字、寫字、寫字。

書是心畫,境由心造。說不準是藝術真有滋養情性,調節身體作用,還是那款意外得知的新型藥物起了療效,汪鐘鳴不僅打破了當初醫生“隻餘三個月生命”的論斷,創造了的醫療奇迹,還在藝術意境和作品品格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病愈之後,汪鐘鳴的生活重心轉到了北京,書法班也從黃山搬到了北京。前來跟随汪鐘鳴學習的,既有老骥伏枥、壯心未竭的退休老人,也有懵懂好學、滿眼新奇的孩童,還有深受感染、愛上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

2023年7月,七十歲的汪鐘鳴被創立于1919年的湖社畫會特聘為顧問,也開啟了他個人展世界巡展的瑰麗扉頁——“杖國紫禁”汪鐘鳴書法作品展在北京故宮普度寺圓滿舉行。巡展的第二站,來到新加坡,在東南亞掀起一股汪鐘鳴書法藝術的旋風。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紀夫對書法頗有研究,也常被人求字。他在觀摩了汪鐘鳴作品之後,盛贊“樸勁渾厚、端麗大方,不愧是大家手筆”。

在中國古典文學領域造詣頗深的海江田萬裡,得知汪鐘鳴是汪倫第45代嫡孫時,立即饒有興緻的與他考據起汪倫的身份、李白的意境。

前國民黨元老居正的後人對汪鐘鳴的書法作品推崇備至,并推薦美國國會博物館收藏。

有“徽學第一人”之譽的葉顯恩亦對汪鐘鳴的德藝操守大為贊賞。自2023年7月啟動全球巡展,已圓滿完成新加坡站和日本站展出的汪鐘鳴,下一步将攜作品遠赴加拿大和美國。

有教無類 / 勞薪傳燈

胸有方心,身無媚骨。經過涅槃重生的藝術人生,既可執筆揮毫杖于朝,也可俯首甘為孺子牛。世界巡展,一路暢通,聚光燈下,汪鐘鳴的話題卻總是離不開跟随他學習書法的數千位生徒。

對于普及書法藝術,汪鐘鳴始終抱着單純想法。遇到開口求字的人,每每欣然提筆。世界文化遺産宏村的正門之上,懸挂着汪鐘鳴題寫的匾額。汪鐘鳴的書法作品,雖潤格可觀,卻并不“稀有”。遠及千年古刹,近至市井裡巷,向汪鐘鳴求字的人,絡繹不絕。他既不吝啬,更不敷衍,總是傾情揮灑。

對于希望跟随汪鐘鳴學習書法的人,汪家大門時時敞開。從1997年起,汪鐘鳴就利用節假日時間開壇授課,教授書法。求教之人,踏破門檻,最多的時候,要同時帶五個學習班。書法不同于其他藝術,興趣固然重要,但閉門造車,面壁琢磨,無法在書法學習中獲得有效提升。老師的示範,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有教無類,是汪鐘鳴堅守的原則。無論來自工人家庭、農民家庭,或者市民家庭,隻要對書法表示出興趣,汪鐘鳴都一視同仁,一筆一畫,手把手的指點。在教學過程中,汪鐘鳴又特别注意“區别對待”。這種區别,就是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誘導啟發。

從某種意義上說,與汪鐘鳴一同赴日出展的青年書法家汪曦凝,既是汪鐘鳴的孫女,也是汪鐘鳴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優秀學生。尚顯年資稚嫩的汪曦凝,卻能夠在翰墨書丹之間撷取爺爺汪鐘鳴之神采精髓,并于雕塑、繪畫等領域取得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實績。

幾年前,汪鐘鳴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之邀主編了《中小學生書法練習冊》,他非但分文不取,還自費購買數千冊書法教材捐獻給潞河中學。能夠經得起歲月檢驗的藝術作品,必定兼具技藝、境界、精神價值。字好,人品更佳,才是汪鐘鳴的作品深受市場和受衆歡迎的最根本原因吧。

書法藝術普及推廣之路,曲折迂回,道阻且長。舊時,文人常常給他們用廢的毛筆鋼筆立一處歸宿,取名筆塚。秃筆成塚,池水染墨,遂成大家。這些本是修習書法的雅事,記錄着書法家求藝的艱辛,今天卻已不常見。倒是在日本,可見的筆塚,令人不勝歎息。

借此次出展日本的機緣,與當地藝術家進行深入交流的汪鐘鳴也注意到,日本社會自上至下都非常重視培養和鼓勵青少年學習書法的興趣。包括幾大權威媒體在内的不少企業和機構,每年都會舉辦面向青少年的書法比賽。汪鐘鳴希望傾一己之力,繼續推動全社會對書法藝術的關注。

後記

雖筆塚難尋,而桃李葳蕤。汪鐘鳴身後的數千子弟,雛鳳清于老鳳聲的汪曦凝,都是對汪鐘鳴“書法之魂,最終目标是服務社會,服務大衆”觀念的立體映現。普及傳承,腳步不斷,我們相約,待得北美巡展歸來,在北京汪鐘鳴工作室再聚。(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


責任編輯:王新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