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經曆着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老齡化進程,據 2020 年 11 月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我國老齡人口已達 2.64 億,占全國總人口的 18.7%。到 2035 年,我國老齡人口将突破 4 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指出,推動老齡事業和産業協同發展,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認真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關乎到億萬百姓的福祉,關乎到千家萬戶的和諧美滿,關乎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從大的方面而言,養老工作就是要不斷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書畫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曆史演化中,發揮着獨特的作用。随着脫貧攻堅的勝利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以及我國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在民族傳統文化複興的背景下,如何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養老需求,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此情況下,書畫在老齡工作中的價值會更加凸顯,作為一名為老慈善工作者和中國書畫文化傳播者,筆者對此進行梳理并作一探讨。
張海書法
一、書畫在老齡工作中的功用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書論》有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一個“散”字,對書法(畫)釋放情緒、排遣孤獨、表情達性的作用揭示無遺。唐朝孫過庭《書譜》雲:“功宣禮樂,妙拟神仙。”書法使人愉悅身心,其實有着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實踐依據。
有研究表明,書法在衆多文化藝術門類中,對于人們延年益壽的作用名列前茅。數據顯示,在人均壽命不到 50歲的漢朝至清朝,大多數知名書法家的平均壽命約 80 歲,例如,唐代的歐陽詢 84 歲,虞世南 80 歲,柳公權 87 歲;明代的文征明 89 歲,清朝的梁同書 92 歲;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們平均壽命 80 餘歲;到了現當代,著名書畫家們平均壽命已經超過 90 歲,例如齊白石、黃賓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壽 90 歲以上,朱屺瞻等更上了百歲高壽。的确,被譽為“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的書法創作和欣賞使人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1. 舒活筋骨,強身健體
書畫練習和創作,涉及手、眼、腦、腿等,涉及幾十塊肌肉和幾十處關節的協調運動,持續且規範的站姿或坐姿,保持手部等運動的靈敏度,有助于在運動中尋找平衡感,矯正老年人日益變形的脊椎。有研究表明,書畫家在進入狀态時,呼吸和心率明顯放緩,血壓呈下降趨勢。此為生理醫學上的健康态要素。《論語·雍也》雲:“仁者靜。仁者壽。”我們不妨推導,靜可為仁,可得壽。換言之,可促進身心健康。清朝書論家包世臣《藝舟雙楫》雲:“點畫細如絲發皆需全身力到。”筋骨聯動,全身協調,指實掌虛,手腦并用,可以說是穩健的體力運動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結合。
2. 健腦修心,練氣提神
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這裡的“落後”,主要指的不是學習成績的領先與否,而是保持腦筋的清晰和思維的靈活以及精力的旺盛。書畫練習和創作需全神貫注,筆畫的似斷還連,筆斷意連,章法的計白當黑,知白守黑,其實皆為書畫者氣息暢通,從而使畫面感無論徐疾節奏,均可保持氣韻流暢,綿延不絕,甚至畫外有象、尺幅千裡。此過程中,無論作為創作者還是欣賞者,皆會獲得一種賞心悅目的體驗感。
蔡邕《九勢》雲:“書肇于自然。”自然的書寫狀态具有流動性,富有節奏感,《晉書·王羲之傳》稱贊王羲之的書法:“飄如浮雲,矯若驚龍。”以此說明書法達到天人合一的依據,以及在“養氣”方面的功用,“引筆奮力,若鴻鹄高飛,邈邈翩翩”。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修煉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吻合。
南北朝王僧虔《筆意贊》道:“書之妙道,神采為上。”書法(含國畫)以形寫神,作者有神采,字畫才有神采。時和氣潤,窗明幾淨,經常握筆揮毫,或預想字形、構圖,或預判縱橫走勢,可以使身心相互影響,忘卻雜念和負面情緒,有助于手的持續靈敏,有助于記憶力的持續清晰,有助于豐富老齡生活,促進思維敏捷和心理健康,有神怡務閑之功效。
3. 無意于佳,養性怡情
宋朝蘇轼《論書》言:“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蘇轼在自謙的同時,強調“自出新意”,事實上,蘇轼是一代“尚意”書風的主要開創者和引領者,其藝術成就乃曆史巅峰。那麼,對于目前的老齡群體而言,根據現狀,這個“佳”,可以是作品水平和質量高,也可以是揮毫潑墨時的心态好,還可以是二者兼而有之。對于老年朋友,退休之後修煉書畫,不少人不是為了成為書畫名家,其主要需求是獲得一種生活狀态,無意于佳,養性怡情,老有所樂。以書法為例,唐朝孫過庭《書譜》論述道:“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由此可知,紙墨相發的文化藝術活動,由篆隸草章等各體之“通”“密”“暢”“檢而便”特點,書寫者可受到正相關影響,引起身心情緒的積極變化,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是由文藝活動的本質決定的。
看山而情滿于山,觀海而情滿于海,作書作畫則沉浸其中,身心一體、性命雙修。對于視覺、思維力、筋骨協調的刺激,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态。從生理心理學角度而言,進行書畫練習和創作,可以促進人體分泌内啡肽、五羟色胺、多巴胺等,使人心悅身舒、神清氣爽。
張銅彥書法
二、書畫在老齡工作中的價值
1. 促進社會穩定,增進家庭關系和諧
個人是社會的細胞。個人的健康幸福長壽,有助于家庭的美滿和諧,從而促進社會穩定。面對一個 14 億人口的大國,老齡人口已将近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老年人是社會發展的推進者與貢獻者,是維護家庭、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作為全國唯一一家為老年人服務的國字号基金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樂齡書畫室為老年朋友提供書畫交流的空間平台,組織形式多樣的書畫交流活動,是認真貫徹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務實之舉,也是促進社會、家庭和諧穩定的具體行動。
2. 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民族文化複興
文化學者、書法家孟雲飛教授在《中國人的書法情結》一文中說:“書法是中國最有群衆基礎的藝術,它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對應人類心靈的一種表述方式,也隻有中國人才以如此美麗的方塊字來表述人文和傳承文化。數千年來,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傾心于書法,陶醉其間。”而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财富。無論何種職業、不同領域、地域和不同階層的老年人,都經曆過不同的曆史時期。他們作為曾經的社會中堅力量,都有過無比亮麗的青春時光,都參與過熱火朝天的工作,都曾有過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廣博的人生經曆和豐富的人生閱曆,以及常年以來形成的文化自覺意識,在其逐漸步入老齡社會之後,對于民族文化的複興,必将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可以繼續貢獻力量,同時也是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借助人書俱老,引領審美能力提升
中國書畫,是以中國哲學為根基的存在,書法是以表意文字載體的書寫藝術,國畫是以形寫意的内心表達。我們在此不去探究書畫是否同源,然而就二者可見的關系而言,書畫同流是成立的,都是通過紙墨相發的方式,抒發作者心性,呈現社會生活,表達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書畫不僅是點畫、墨色、結構或構圖這些技法之功,而且更是創作者學養、閱曆、性情這些修為之功。正如沈尹默所言:“書學所關,不僅在臨寫、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讀書、閱世。”近代書家李瑞清言:“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學問”“學問深時意氣平”。作為老年人、老同志群體,他們見識廣,意氣平,或胸懷寬,他們的創作活動,我們更應該把其看作修身養性的實踐活動,表達個人修為的自娛行為,述說社會認知的筆墨故事。
因此,老年朋友們的書畫活動,是“術”和“道”的有機結合,甚至更偏重于“道”的層面修煉。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認為:“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聖哲之學,書乃可貴。”放眼全國老年書畫,他們意氣平和,執兩用中,或心手雙暢,或心閑手敏,或年高手硬,其表達風格基本趨于中正典雅,其内容或為自作詩詞,或摘錄醒世名言佳句,以心正筆正之姿态,以藝術交流之形式,給人以啟迪。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之《跋裴将軍詩》中點評顔真卿作品時道:“非有一段忠義郁勃之氣發于筆墨之外,末由臻此。不求其本,而但仿其面目,亦未為善學者也。”無論其藝術根基是否深入,藝術語言是否娴熟,都給人以“活到老,學到老”的激勵,給人以過來者的智慧,給人以“行穩緻遠”的不懈堅守和“守正創新”的不斷提升。
唐朝書家柳公權認為:“心正則筆正。”老年朋友多數不激不厲,相對更加平和,是正能量的持續傳遞者,書畫活動,作為用具最為簡單的文化藝術形式,參與者可以跨越地域、階層、領域的限制,從實際操作性來說,都是十分容易實行并見到成效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老齡工作,需要書之畫之。
為貫徹落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關于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孝親傳統美德,引導老年人踐行積極老齡觀,豐富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完善樂齡工程體系建設,推動文化養老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積極開展書畫為老工作,通過一系列書畫活動,彰顯書畫文化在養老事業中的價值。
“樂齡書畫行”全國巡展活動就是書畫文化為老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活動,張海、蘇士澍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家、名家,以數十年的文化修養和精湛技藝,圍繞新時代文化養老主題,欣然揮毫潑墨,傾情創造上乘佳作,書寫出新時代“敬老愛老 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描繪出書畫文化養老的新氣象,镌刻出不忘初心、為老服務的大情懷。以社會名人的影響力,大力呼籲社會各界積極關注我國的老齡慈善事業和文化養老工作,持續提升老年文化服務質量,并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書畫在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方面的作用,不斷提高老年人文化活動參與率,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莊春明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協新聞傳媒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樂齡書畫室主任。曾參與國家圖書出版項目《中國漢字曆代字體精選》(四卷本)的編輯工作和國家“十二五”圖書出版工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書法五卷》的組稿工作,《語文同步寫字課(1—6 年級)》策劃、副主編,《書法練習指導》(7—9 年級)編委,著作《如何看懂一幅字》。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