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日報網

孟雲飛:練習書法可以磨練意志與強健體魄

來源:中國新聞日報網 發布時間:2021-07-28
分享到:

古人關于修身養性之道的論述可謂汗牛充棟,而“靜”和“忍”則是他們特别強調的。“靜”對人的身心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克服急噪的心理,古人雲:“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隻用得一字,曰主靜。”[i]三國時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即有“非靜無以成學”、“甯靜以緻遠”的名言;而“忍”字講求耐性、堅持,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萬事忍為上”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學習書法,既要講求入靜,又要講究堅持。對書法的學習,基本功訓練非常重要。如何掌握正确的書寫姿勢,如何寫出精美、有力的筆畫以及怎樣臨習前賢法書,等等。這些技能的習得都要在心平氣和、不激不勵入靜的狀态下,通過長期地不辍臨池才能達到。曆代都有很多書法家刻苦學習的勵志故事。如:草聖張芝苦練書法,池水盡墨;智永和尚為練書法足不出戶,退筆成冢。通過這些故事可知,凡是成就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練習書法是一種很好的磨練意志的途徑和方法,所以說學習書法,不但使人注意力集中,養成沉穩、精确、認真地做事習慣,而且還可以養成持之以恒、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性格。

從某種程度上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是“力”的藝術,書法家講究“筆力”,對“力”的追求從未停息過。無論哪一種字體、書體,都是通過充滿力量的線條來表現的。書法家通過手中的一管柔毫,盡情地在宣紙上揮灑,但書法家用的不是蠻力,而是剛柔相濟、虛實分明、徐疾相間的力,是一種内在的控制力,若從傳統武術的視角來看,可謂是一種内力。假如執筆不穩、行筆搖晃,那寫出來的字就會孱弱無力,焉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故此書家須習練内力。通過長期的、正确的練習,便可五指齊力,周身協調。随着筆墨的流淌,書法家将内心的精神、力量傾注于筆端,形成一種沖擊力,并貫穿在書寫的整個過程中。書寫者通過這些有節奏的運筆動作,使自身的呼吸和筆畫的運行相和諧,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脈,使手、腕、臂、腰等部位的肌肉得到适度的運動,從而使身體的神經系統及心肺等器官得以适度調節,促進血液循環,其功效不亞于體育鍛煉。

練習書法是一個四肢協調、手腦并用的過程。練習書法講究姿勢,正确的姿勢是寫好字的一個基本條件,要想寫好字,就要講正确的姿勢,以書寫楷書的坐姿為例,要求書寫者不但要講究指法,還要注意身法。執筆不僅要指實、掌虛,而且要掌豎、腕平。在身法上,頭宜正、身要直、臂需開、足應安。執筆的姿勢以及運筆過程中,要求手、腕、肘須有節奏、和諧地運動。并且這種運動是柔和的、适度的。其實在書寫的過程中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并不容易,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題<執筆圖>》詩中寫道:“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氣先将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齊力難。”另外清代書法理論家蔣和《書法正宗》中多處也有類似的說法:“端坐作書,四肢之力俱到,惟力愈大而運筆愈輕靈”,“作書用全力,筆畫如刻,結構如鑄”,“下筆點畫,波磔、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氣功也是我們的國粹,在姿勢上,習書與練氣功也有諸多相似之處,皆講求肌肉松弛、心态放松。于書法而言,需要書寫者心平氣和、精力集中、寵辱皆忘,講究入靜,與參禅有諸多相通之處。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ii]習練書法和練習氣功,二者在原理上更有相通之處。氣與力,都是兩者所講求的,源于丹田的氣發之于腰間,而動之于四肢,氣與力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于書法來說,其藝術生命的本源就是氣,可以說是書者通過筆墨而體現的生命靈光。作書之初,強調要意在筆先,而後以意使氣,以氣禦力,這樣,很自然地通融全身氣血,使體内各部分機能得到調和,如此便可神融筆暢、翰逸神飛。

書法強調形神兼備,動能塑形,靜以凝神,而形為神之體、神是形之本。寫字要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适狀态,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二者兼濟。集全身之力達于肩、肘、腕、掌、指以至筆毫之端,同時要求意守筆尖,靈活自如地運用各個部位,調動周身的氣和力,使氣血暢達、百脈疏通。另外作書時由大腦控制整個節奏變化,書寫内容及風格,是腦、眼、手相互協調以及對筆墨紙水駕馭能力的統一,可達到益智健身之效。從形神共養,進而形神一體,達到心身統一,從而延年益壽。古代書家不但有“書家用于養心愈疾,君子樂之”,又有“壽從筆端來”之說。故無怪乎宋代陸遊曾發出“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的慨歎了!

1615346701880871

孟雲飛,1995年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師從歐陽中石先生攻讀書法專業博士學位,2007年到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教學和研究。曾任《中華書畫家》學術部主任、副總編、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等。教授職稱,現供職于國務院參事室,并兼任河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泰國格樂大學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導師。在《文藝研究》《中國文藝評論》《中國書法》《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150餘篇。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