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日報網

張明遠:幻化自然 境變無窮

來源:中國新聞日報網 發布時間:2021-04-06
分享到:

吳秀之

山水畫是中國畫中天人合一,意境最為厚重的積澱,是從個體生命的角度參悟天地永恒的心路曆程。它并非單純的筆墨塗敷,在形象、動勢、筆法、情感、境界、胸懷等方面,講究形式美及其規律性的運用,既要有畫面審美與傳情,又要有現代繪畫點、線、面的結合運用,看了張明遠的山水畫,那些幻化自然的皴、擦、點、染、拖、拉、潑、揉,讓人感受到筆與墨、思想與境界的自然遊走,那些雲、山、霧、水、亭、台、樓、閣、漁、櫵、舟、帆,讓人體悟到詩意的,精神的,情感的無限構想,激發出生活的激情,遐思的靈感,生命的歌頌,感覺到内心明朗與豪邁的律動,觸摸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享受到豐富的精神内涵和美學沖擊,心中油然升起陣陣感慨。

張明遠14歲就參加中央美院考試,從參軍入伍到機關工作,幾十年來業餘時間一直熱衷于中國繪畫的研究學習,從八大、石濤、徐謂、傅抱石等大家入手,臨古摹今,通過手練心悟,加之對藝術、生活、自然、情感等主觀意識加以改造,并融入進他的思想感情,審美态度,社會學曆等,然後多方面入手,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把它們融洽到一個契合點,在追求卓然藝術差異的境界中,使其作品獨具風格。

品讀張明遠的繪畫作品,無論構圖、意境,都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豪放的天性,潇灑的人文情懷,和諧的自然之性。他以闊筆塗抹,濃淡相間,筆墨相融,作品雖沒有明晰的輪廓形象,但布局繁雜中不但層次分明,而且氣象恢宏,意境蒼茫。他通過水、墨的相互貫融,意、情、趣的相生相連,讓一切在化萬物為神思中,讓人體味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兩忘”的夢幻,人與自然的相融相通,使心靈體悟與筆墨體悟融為一體,筆情暢寫與墨韻延伸幻化一體,讓觀者在“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的心境中,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可想可思。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張明遠的山水畫,是在“法無定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和“熟而後生”中,形成那似與不似,亦工亦拙、亦真亦幻的境界 ,耐人尋味,發人深思,令人震撼。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是他人格和修養的體現,更是他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吸納與積澱的折射。他的創作,是從生活和自然中汲取靈感,并通過結構,線條,造型,筆墨表達等特定的時空得到詩化的境界,達到山川丘壑的靈動和其蕰含的生命意識,以及更高藝術平台,新的美學統一、造化的結果。

細品張明遠的山水畫,濃淡枯濕,潑灑皴擦,這些吸取了真山真水之氣象而創造出來的和從傳統中化解出來的山川樹木,一切都在無形中求有形,在有形中求自由。這種筆法墨法的錘煉和内美,沒有深厚的功力,沒有真情的表達,沒有生活的感受,在高的人生境界都難以表達出來。

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所說的:“愈是優美的藝術作品,它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實----隻有從心靈生發的仍然繼續在心靈土壤中生長受過洗禮的東西,隻有符合心靈的創造品,才是藝術作品。”所以說,張明遠的山水畫,是敢于超越客觀物象的作品,是表現出人的精神和宇宙之情,是一種生命的自覺和自由暢想的追求。

這種境界的追求,是有我之境,又是無我之境。對于藝術而言,有我與無我的統一,才是最高境界。(作者為文化部藝術中心藝術品評估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美術評論家)

責任編輯:李偉